刘义:不忘初心 拾荒助学
转载 · 编辑:迁安时讯社 2019-03-29 17:41:39
阅读:11028“刘义同志拾荒助学这一壮举,体现了他对国家,对民族的忠和义。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武训办义学,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唐山又出现了刘义拾荒助学。这种对国家对民族的忠和义永传不绝。”这是“感动唐山十大爱心人物”颁奖大会上,唐山市精神文明委员会给刘义的颁奖词。这个拾荒助学老人刘义,今年87岁,有着61年的党龄,被称为唐山的“白芳礼”。
铭记党的宗旨
刘义出生在抗战时期,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迁安镇上屋村。自幼受两位战斗在抗日前线的哥哥的影响,14岁就牵着毛驴参加向卢龙山沟里转移伤员的任务,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革命的种子。新中国成立后,辍学在家的他重返校园。继后,便是一次比一次高的三次保送,靠着救济、助学金、带薪,一步步走入育人灵魂的神圣殿堂,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。他逢人便说,是党给了我一切,少年时家乡养育了我,青年时国家培养了我,老年时社会保障了我。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报答党恩,回报家乡,回报社会。
拾荒助学 回报社会
作为一名退休教师,大半生的教书生涯中目睹了许多学生因贫困而辍学,又忆起自己的童年。因此,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,一直是他牵挂的事。2001年开始,老人萌发了拾荒换钱助学的念头,并将第一笔1000元助学金,捐给了家乡上屋村小学,学校给老人颁发了奖状和纪念品。这让老人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和快乐,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。
近二十年来,老人每天凌晨出门,一手拎个大袋子,一手持个木棍,走街串巷,一个一个垃圾箱翻拾。冬天时,因为垃圾潮湿,手套都冻在手上,冰凉刺骨。夏天,垃圾箱里味道可想而知,臭味熏着,苍蝇围着,汗流满面的时候,掀起衣角擦一把,继续捡。老人常说:“每弯一次腰,就捡了一分钱,就能给困难的人多一分帮助。”
老人靠拾荒攒下的6万多元,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和家庭。尽管老人已经87岁高龄,但精神矍铄,思维清晰。提起众多受资助的学生,老人侃侃而来。“迁安一中有一个姓王的学生,爸爸40多岁就去世了,母亲务农,面临失学。得知情况后,我拿出2000元钱资助他完成高中学业,考上了西安工业大学,孩子高兴的把消息告诉我,还给我带来几斤炒花生看望我。在唐山特教学校上学的一个聋哑小女孩,母亲带着她租房住。我得知小孩换一个耳蜗要10多万元,我就帮助她们,给她们大米白面、花生油,就连子女给我的一捆粉条,也给了她们,并给她们每月二百块钱。孩子在聋哑学校学习了一年,能够说话了,回老家上学后,她还用电话给我拜年……每次收到他们的好消息,我就有使不完的力气,就想帮助更多的人。”老人记不得自己帮助过多少学生了。平日里,常常会有陌生人“闯”进他的生活,说自己曾经受到过资助要报答他,都被他婉言谢拒了,“要报答,就回报社会吧。”
为后代留下宝贵精神财富
每一个见过刘义老人的人,都会心酸。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裤,那都是他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。在他只有26平方米的小家里,陈旧的家具大部分也是捡来的。老人对自己很“抠门”,每天只吃粥,有时粥里放点菜,那已经是美味了。将自己的物质生活压到最低点的老人,却把能量释放到最高度。在老人80岁大寿的时候,儿孙们包了大大的红包为老人祝寿。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老人只是让儿孙们在家里吃了个便饭,将5200元红包,购买了米面,送给上屋村80岁以上的老人和9名需要救助的残疾孩子。老人说,中国自古就有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的优良传统。人心不能变,传统不能丢。
“勤奋传家善为本”,这是老人的家训。是家风之魂,是传家的精神命脉。老人有4个子女,父子5人:3个校长,一个美籍医学博士,一个工程师。孙女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现就职于北京,孙子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,今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。老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家训,刘家的子子孙孙也秉承家训,生活中勤俭,工作中勤奋,处事中友善。
问及老人拾荒助学要坚持到何时,老人略有遗憾得说:“年龄大了,总有干不动的一天,不过我已经立好了遗嘱,百年之后丧事一切从简,丧葬费全部捐出,党和人民给我的钱,公来公去,帮贫解难。这辈子跟党走,下辈子还做党的人。”
爆料热线:0315-5678114
更多评论